來之不易的易武之美
一路走來,愛喝普洱的朋友都知道,作為普洱茶的起源地古六大茶山易武一帶,其經歷的歲月之事頗為坎坷,那條通往大山外的茶馬古道走的極為心酸。普洱不易,茶人不棄,成就了易武那份回首蕭瑟處滄海桑田的美。
易武有一段茶界百家爭鳴的號級茶盛世,從清初到民國,漢人在邊疆荒地從事著普洱茶的發(fā)展與推廣,古六大茶山,那么多的古茶樹,那么多的好茶,要做出什么樣品質的好茶?中華幾千年的茶文化如何融進這云南邊境的大山深處里?又要契合喝茶人品茶人什么樣的情懷?在當年,乾利貞號股東家族袁嘉榖中狀元后,一路秉承著文人茶的理念為當地茶業(yè)的輝煌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尤是,乾利貞號在與宋聘號合并后,更引領著當地其他茶業(yè)商號共同打造了一片蜚聲海內外的普洱圣地。
但是,好景不長,戰(zhàn)亂與需求減少導致了茶路的中斷,茶莊經不起烽火紛紛倒閉,到新中國成立后,當地私人茶莊商號完全終結,茶業(yè)改為國營,再不見當年各領風騷的文人茶了。
半個世紀過去了,易武的小灶鍋爐又飄出了茶香。是誰再拾起了早年號級茶莊的文人茶味?找回了易武普洱茶的近代價值?讓百年古茶樹再走入了百姓人家?
上世紀九十年代云南迎來了臺灣二十多位茶人,他們帶著海峽外臺灣茶業(yè)全民興茶累積下的事茶心得來到易武,打破云南當地少數民族生吃烤煮的粗獷飲茶方式,以臺灣人情有獨鐘的小壺小杯再次喝出了易武一帶古樹普洱的歷史陳韻之美!
回歸的宋聘普洱
九十年代臺灣茶人們到易武所見的,不再是那個繁盛的云茶集市,而是一片蕭條、荒涼、坍塌的茶莊舊址,這樣的場景深深刺痛了這些愛茶人的心。為了再現(xiàn)易武普洱茶的輝煌,臺灣茶人呂禮臻、何健先生等人不辭辛勞的穿梭在滇、臺兩岸之間,在當時的易武老鄉(xiāng)長張毅等人的幫助下,找到了民國宋聘號制茶老師傅張官壽,按宋聘號流傳下來的制茶古法,用所找到的留存下來的石磨工具恢復生產了一批古樹普洱茶「臻淳雅號」,又稱「新宋聘」,這一隔絕了近半個世紀、易武近代第一片“純手工”古樹普洱茶茶餅,無疑是近代普洱茶茶業(yè)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而事隔近二十年后,2014年新春正月,乾利貞宋聘號的同仁帶上這片與“父母”分離多年的「新宋聘」,以及恢復生產發(fā)展至今的乾利貞宋聘號代表茶品“2006丙戌年易武野放古樹生茶”和“2010庚寅年百年復刻生茶”來到了臺北,何健先生等人再次擁抱這些“孩子”,無不感慨萬千。
回歸“父母”懷抱的宋聘普洱,在這一天的會面里,用其淳厚綿長的陳韻、內斂馥郁的茶香,回饋了那些一生以茶為志的愛茶人。
臺北琴道館里琴與茶的對話
這樣一次會面,對于海峽兩岸的茶人、愛茶之人來說,是激動人心的。為了這一刻,乾利貞宋聘號的同仁,早在去年就開始籌備此次「易武之美」宋聘號普洱茶臺北品鑒雅會。
作為恢復生產的文人茶,在其中喝出一份人文情懷,方是最美好的心境。這份人文情懷里,不僅是宋聘普洱擁抱親人的溫情和歲月的沉淀淡然,還是一份當年臺灣茶人們點燃的飲茶美意。這份美意是一種細致、專注、內省、恬靜、真誠、平和的享受過程。什么地方去舉辦這次雅會更容易成就這份情懷呢?
最終,此次雅會的場所有幸落在了臺北琴道館,作為華夏文化里文人修身四藝之首的古琴技藝文化承載點,臺北琴道館安然臥在交錯的小巷中,隔了大城市的華美廣廈,來得有些寧靜致遠,是一個飲茶的好地方。而彈琴的朋友們,估計都能感受到古琴技藝強大的生命張力,即使拋開一首首古琴琴曲背后的故事以及旋律間被賦予的或靜美或隱逸或傲然的文人情懷,當琴音徐徐而來,也能仿佛在于微震動中感受到心靈的共鳴,而后安、和、靜、遠……
這與我們所求的飲茶美意,仿佛是天生相協(xié)的,琴與茶是知音!在雅會舉辦的這一天,茶的流淌,琴的悠揚,是以賓主盡歡。
易武之美,在歲月中歷經滄桑沉淀而來,耐人尋味。
宋聘普洱茶在臺北琴道館的這次完美舒展,不光成全了琴茶的知己情長,還成全了兩岸茶人們的愛茶之心、惜茶之意,更升華了生活里一味茶湯的美麗!